今年5月下旬,成都一所被标榜为城北“最现代化小学”的学校,有部分学生出现了流鼻血、出红疹、呕吐、眼睛红肿等症状。家长们把矛头指向了学校刚刚装修的教室和新铺的塑胶跑道
近年来,“毒跑道”和“毒装修”事件在各地屡见不鲜,其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
标准宽松导致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甚至毒性溶剂
今年5月疑出现“毒跑道”“毒装修”的成都一所小学,投入使用还不到一个学期。当地教育局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学校于2014年9月开工建设,2015年11月建成。正式移交前,承建方委托了四川省建筑质量检测中心对学校室内及运动场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均显示正常。
对于教育局的回复,许多家长表示不解。他们反映,每次一靠近学校的塑胶跑道,就有一股浓烈的刺鼻味道,“天气越热,味儿越浓”。
成都城北“最现代化小学”新铺的塑胶跑道。
对于符合标准却仍然异味浓烈的现象,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王斌表示,目前,对于我国塑胶跑道的检测,只有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其侧重点为一些物理性能参数,而反映有机物释放的参数并未纳入检测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给出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是合格的,学生身体却出现一些疑似不良症状的原因。”王斌说,“跑道的材料只是在特定检测项目中合格,而引起人不适的因素,可能并不在这些检测项目中。”
王斌表示,塑胶跑道的铺设是按比配好材料,再运到场地上进行现场施工。为了使各项材料更好地分散和聚合,制造商在施工时会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和未完全反应的材料单体是刺鼻气味的一大来源,例如苯、甲苯、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等有害物质,而这些有机物的挥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2011年,国家标准委颁布了两个标准:《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GB/T 22517.6-2011)和《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 14833-2011)。这两项标准对于苯、甲苯和二甲苯总和、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重金属四项指标的最高限量作了规定。
参与制定GB/T 22517.6-2011标准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陈建定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最终颁布的标准删除了报批稿中关于有机溶剂(VOC)的限量,而对苯类溶剂、TDI限量作了放宽调整。
陈建定教授在《我们如何才能远离“塑胶毒跑道”》(《中国政府采购》2016年第一期)中说:“这确实导致后来厂商在铺设塑胶面层时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甚者使用毒性臭味溶剂。”
家长、专家呼吁执行更严格的标准
在发生“毒装修”事件的一所小学,当地教育局提供了一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报告。该报告的检测依据是由原建设部制定的GB50325-2010(2013年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某塑胶跑道施工单位的负责人陈强(化名)告诉记者,按照标准,塑胶跑道在大面积铺设前,施工方要等所有材料到场后,试铺小面积的跑道,等材料固化形成成品,再切割送去第三方检测。“等检测报告显示合格了,才能进行大面积铺设。”他说。
按照《合成材料跑道面层》国家标准,以每项工程所用合成材料跑道面层为一批,每批均应进行技术性能检验。陈强说,塑胶跑道的施工工艺在温度、湿度、材料配方方面要求很高,即便是同一个厂家,在不同的地方施工,制作的配比也不一样。
上述国家标准要求,样品在现场条件下停放时间为14天。但有的厂家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要求。陈强坦言,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大概要一个月,由于施工工期的要求,很多厂家没等检测报告结果出来就施工了。
陈强还透露,由于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那么多场地不可能一个个拿去检测,厂家为了短期利益,就会选择买便宜、劣质的材料施工。一位检测机构的专家分析,这些不知成分的材料很多是可挥发分解、散发毒性的废料。“不同的材料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并没有涵盖这些成千上万种的化学物质。”
在上述案例中,四川省建筑质量检测中心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室一位检测人员表示,在塑胶跑道方面,校方仅委托他们对塑胶跑道专用胶液进行了3项指标(苯、甲苯和二甲苯总和、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检测,检测结果为合格。
“这几个指标合格了,并不一定代表塑胶跑道合格。”这位检测人员说,“最具有说服力的还是塑胶跑道成品的检测报告。”
低价竞标压力下以次充好,有的专家封个红包就放宽标准
更令人担忧的是,监管、验收环节也出了问题。有厂家负责人透露:“验收程序也就是看线画得直不直、厚度够不够,有的专家封个红包就能放宽某些标准。”李建说,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场地做成之后一两年就坏了,出现“毒跑道”也就不足为奇。